在刚刚过去的被称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元年的2014年,我国的工业市场新增了6.78万台,同比增幅贴近40%。看似爆发飙升的统计数字,是否真的意味着中国在机器人领域上迎来了遍地开花的新时代呢?据记者从即将举办的2015深圳机械展的智能集成及机器人主题展和第二届机器人应用技术主题论坛的主办方了解到的信息显示,受“人口红利”丧失和土地资源成本上升的影响,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而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却在不断下降,原本应该出现的机器取代人工的热潮并未大规模发生,谈及原因,很多参展企业的负责人都表示: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看起来很美,但做起来却遇到很多困难。首先是转换成本,鉴于国内自主机器人项目起步晚,现在市面上的绝大部分机器人品牌和关键零部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就给企业产生了昂贵的投资成本。其次,从产品生产过程中复杂性来说,目前的机器人和系统集成的技术还达不到个性化,差异化的生产要求。比如很多有不同装配需求和生产工艺的制造企业,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汽车制造产业,不能依靠功能相对单一的机器人来完成。而在我国,尤其是在电子制造、3C产业、精密机械加工等劳动加工密集型的华南地区,尚未能真正成功实现大面积的智能化作业操作。对于大多数预算不充足的企业来说,在无成熟的可借鉴操作案例前提下,全面进军工业机器人这块空白领域,是件极为耗时伤财的事儿,不少企业在引进几台机器人后,项目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更多的企业则处于热切地观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