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多重挑战,比如劳动力、土地成本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内经济转入中速增长期,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等,《中国制造2025》规划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为我国未来产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济效率和经济质量。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宏伟蓝图,对顺应新常态,对当前的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现了战略所需以及当前所需。该规划有望于近期正式印发。”3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就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制造2025》有关情况介绍时表示,《中国制造2025》将于近期正式印发。 这份经历了近3年时间制定而成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被视为“用三个10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第一个10年路线图。 苏波还表示,《中国制造2025》将采用“1+X”的规划体系,在现有规划之外,还将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专门制定类似于“德国工业4.0”的规划。对于高端领域的技术目标,将采取“两年一修订,不断深化”的动态管理方式。 “主要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苏波介绍,在《中国制造2025》圈定的十个重点领域中,无论是信息技术、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还是电力装备等传统产业,创新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 一只马桶盖折射出“中国制造”困境 “现在出台中国制造业未来的‘顶层设计’正当其时。”全国政协委员、富通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建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多重挑战,比如劳动力、土地成本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内经济转入中速增长期,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等,《中国制造2025》规划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为我国未来产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济效率和经济质量。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然而,我国曾经引以为傲的“世界工厂”正被“贴牌代工”等词语所替代,没有核心技术、大而不强等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制造业。 在今年初,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文章《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在媒体上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为什么大家宁愿不远万里、舍近求远,去买一只马桶盖、背一只电饭煲?中国现在火箭卫星都能搞定,中国企业怎么就做不出高精尖的小家电呢?国内中产阶层日益壮大,坚守制造业的中国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囧状,怎么就将那么大块市场拱手相让呢? 这场讨论一直延续到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在两会上表示:日本的坐便器质量、性能比较好,同时价格比国内的要便宜得多,与国内价差较大,所以才会受到欢迎。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两会上也坦言,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产品的质量存在差距。 “低端制造业,我们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现在竞争不过东南亚等国家;高端制造业,尽管发展很快,可跟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差距。现在中国的工业处于中间地带,受到两头挤压。”李毅中表示,整体上看,我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行业和领域,像航天、高铁、核电等,但同时在某些领域还十分落后,比如还有完全依赖人工作业的小矿山、小作坊等。 以具体行业为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去年曾对工业机器人这个领域专门做了两个多月的调研,她在两会上表示,我们的工业机器人与国际先进水平在减震、轴承、材料和控制系统上有差距,核心技术都受制于人。其中工业机器人与国外先进技术差20年,服务机器人与国外差5~10年,特种机器人有一定竞争优势。 徐晓兰认为,而产生这些技术瓶颈的原因,既有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历史因素,也有我国当前体制机制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基础工业水平落后,直接影响到产品综合性能的提高;二是受科技成果转化滞后期的影响,国内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市场的发展存在时间差,技术与产品衔接不畅;三是市场发育程度不够,行业共性技术数据积累不足;四是顶层设计、前瞻性战略研究、行业引导不够,产业链未能形成协同发展态势,碎片化现象明显。 “互联网+”是 《中国制造2025》主攻方向 此次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锁定十大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与之前出台或定义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规划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之后,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在积极探索和互联网融合。 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的核心,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业生产融合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实现企业内外部的设计、研发、管理等的协同,实现商业模式的颠覆和重构,“互联网+”将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互联网+’概念是在两会期间和‘中国制造2025’同时提出的。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明确了‘互联网+’概念,意味着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将在中国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王建沂对本报记者表示,“互联网+”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中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传统产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后实现从增量到存量的一个发展路径改革,这会给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带来很大的推动力量。 苏波在此次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也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引发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式变革,从产业形态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新常态,从创新模式看创新载体由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创新网络转变,从生产方式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深化,智能制造加快发展,从组织形态看,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特征日益突出。 据工信部测算,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的GDP增量。未来互联、集成、智能生产、数据处理、产品创新都将直接受益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从全球角度分析,据工业互联网领域权威机构GE估计,工业互联网有望影响46%(约32.3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 “对制造业来说,‘互联网+’给中国制造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互联网+’的应用,不仅是传统制造业需要与互联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更应身体力行地推动与互联网的融合。”王建沂认为,企业应该在管理、技术、产品、标准等各方面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全面拥抱“互联网+”时代。当然,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创新要素,实现“1+1>2”的效果,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