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新常态9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工业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经济新常态表现最为集中和突出的领域。随着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浙江,工业经济较早进入新常态,既让浙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也锻炼提高了浙江应对新常态的能力,我们有信心在新常态下重塑浙江工业发展新优势。转型破难题近年来,面对紧迫的转型升级课题,全省上下把促转型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主要路径,积极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之路。通过抓重点地区、抓重点行业、抓重点企业、抓供求对接,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了近年来最平稳的态势。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累计增幅基本稳定在6.6%左右,利润增幅基本稳定在8%左右,出口增幅基本稳定在4%左右。波动幅度纵比为近年来最小;横比为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工业创新发展获得新突破。注重企业技术创新,2014年新增了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认定了9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了58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注重企业设计创新,12家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已入驻工业设计企业576家,累计实现设计服务收入32亿元,设计成果转化产值突破3000亿元。注重企业管理创新,推广应用新审定的63项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全年培训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21万人次以上。工业绿色发展实现新飞跃。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推行用能预算化管理的指导意见》,部署开展企业用能量确权试点,选择海宁等市进行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同步推进企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左右,能源消费总量增长0.8%左右,节能“双控”年度目标超额完成,为“十一五”以来节能成效最明显的一年。工业循环发展取得新进展。坚持“水气共治”,全省共实施工业节水、治污关联技改项目141个,总投资677亿元。2014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和用水量超额完成下降5%的目标。出台了《浙江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工作方案》,推进新一轮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改造。深入实施工业循环经济733工程,去年全省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1000家以上。认识新常态从增长速度看,浙江工业是全国最早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省份之一。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里,浙江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一直以17.2%的速度居全国首位。但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2007年以来,工业增速明显放缓。与此同时,工业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最高时1999年的49.2%下降到去年的43%左右。浙江工业增速提前换挡的现状表明,虽然这是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新常态下保持工业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内也是必须的,是全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常态下仍需要着力抓好稳增长。从产业结构看,浙江工业是全国最早暴露结构性矛盾并推进结构调整的省份之一。早在2000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加快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目标和任务。10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持之以恒做好存量改造和增量发展两篇文章,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2013年以来,以治水治气为突破口,倒逼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浙江已成为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典型。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6%,比2006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浙江工业结构提前转型的实践表明,虽然产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早,但目前低端落后产能的比重仍然较大,信息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比重不高,新常态下仍需着力推进调结构。从发展动力看,浙江工业是全国最早由投资和出口推动转向创新和内需拉动的省份之一。投资和出口曾经是推动浙江工业快速增长的两大主要动力,1990年至2005年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0.6%;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最高时在2006年曾达27%,为全国外向型工业特征最明显的省份。但“十一五”以来均有明显下降。2006—2013年间年均增幅只有12%,比全国低9.8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已下降到18.8%。作为反映投资对工业增长推动力的工业投资效果系数已从2005年的30%下降到2013年的14.6%。与之对应,近年来浙江创新和内需要素对工业增长的驱动作用大幅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5年的8万元/人?年提高到目前的17.7万元/人?年,内销对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从76.8%提高到83%。浙江工业增长动力提前转换的事实表明,新常态下既要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推动作用,更要依靠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从发展方式看,浙江工业是全国最早走上高效集约发展之路的省份之一。缺煤无油少矿、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容量有限的省情迫使浙江工业更加注重高效集约发展。浙江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已从2005年的0.90吨标煤和1.41吨标煤分别下降到2013年的0.63吨标煤和0.89吨标煤,能源利用效率位居全国第3位,2014年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双双创下历年来最大的降幅;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达95.2%,高出全国32.4个百分点。浙江工业增长方式提前转变的经验表明,只有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的工业,才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工业,随着城乡居民对水、气、土壤等生存环境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必须继续坚持走高效集约发展之路。换挡再出发工业新常态是一把双刃剑。适应新常态必须切实增强引领新常态的能力,明确方向,重塑发展新优势。把工业新常态当作竞争的新起点。旧常态下,一些市县抓住了当时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在新常态下已经难以为继;也有一些市县虽然错失了旧常态时的发展机遇,但新常态为它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可以说,无论是工业发达市县,还是工业欠发达市县,工业新常态让大家同时处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把工业新常态视作工作的新要求。树立“大增长”的理念,科学看待生产增速的回落,更多关注质量效益的增长,把增长的目标定位为“生产+效益”的综合性增长。树立“大工业”的理念,科学看待制造环节比重的回落,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把工业的内涵定位为“制造+服务”的大工业。树立“大信息”的理念,科学把握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内在关系,更加重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把信息经济定位为“信息产业+信息化应用”。树立“大融合”的理念,科学把握产业之间融合发展、跨界发展的大趋势,把推进发展融合型产业作为工作重点。把工业新常态化作发展的新机遇。工业新常态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结构调整机遇,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增长速度的回落,可以倒逼更多的低端产业、低端产品和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从而为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财税、金融、价格等改革的深入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我们要积极主动把握机遇,在经济新常态下重塑浙江工业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