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里,无影灯下,“白大褂”手持钻头在患者剃光的头顶上钻孔开颅……这曾是脑外科手术常见的一幕。如今,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的脑外科手术室,完成定位、穿孔、穿刺、取活检样的却是机器人。一周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六代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哈尔滨第一次“上岗”,配合医生为5名患者成功手术。昨天,记者走进市第一医院手术室,独家探秘这台会开颅的机器人。 开颅机器人东北仅1台 可移动台车、计算机工作站、手触屏幕、机器人臂,以及安装在台车顶部的两个摄像头……在这个会开颅的机器人身上,记者没找到变形金刚的任何影子,很是失望。 “别小看这个机器人。它就是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它能把患者的CT、核磁共振等检查数据通过USB接口输入计算机工作站,它的机器人臂能取代人手进行局部穿刺,精准定位到0.5毫米内,不损伤其他部位和功能区。”市第一医院脑外科屈洋主任告诉记者,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六代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还能通过远程操作手术,目前全国仅有5台投入使用,东北三省就这一台。“想动它可不容易,得几名专业技术人员一起操作。” 老人昏迷37天术后睁眼了 72岁的刘大娘是一名因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疝患者,3月7日起因脑干损伤陷入深度昏迷,常规治疗方法对此病束手无策。 上周一,老人接受了机器人立体定向后脑干区干细胞注入促醒手术,头上只有一个0.5厘米大的创口。第二天,昏迷了37天的老人竟睁开双眼并能转动眼球,家人惊喜不已。 在当天的5台手术中,机器人配合市第一医院脑外二科共完成5台手术,包括三叉神经痛根治、松果体瘤根治、特发性炎症活检及两例干细胞移植促醒,目前已有两名患者出院。 机器人突破人脑“禁区” “人脑非常复杂,有很多禁区,比如脑干、松果体等,因为难以触及病灶,很多时候无法治疗。”屈洋举例说,松果体的位置在人脑的正中心,相当于苹果核的位置,周边有诸多组织,非常复杂,但在机器人的精准定位下,医生仅用40分钟就准确完成了穿刺,成功摘除了肿瘤。 记者了解到,这台机器人的治疗范围广泛,肿瘤、帕金森症、癫痫、小儿脑瘫、脑血管病、偏瘫失语,甚至包括抑郁症。“在它的配合下人脑已没有禁区了。”屈洋说。 开颅机器人啥配置 硬件 机器人臂 六自由度类人机器人臂-整合有力/力矩传感器,具有触觉反馈模式。 可移动台车 用于支撑机器人臂,装有计算机工作站和手触屏幕,头部固定系统连接臂,并设有USB接口和CD-DVD光驱。 光学传感器 安装于机器人臂上的光学传感器可对解剖结构和标志进行非接触、准确地三维定位。 软件 影像融合软件 软件模块可融合多种不同模式的患者影像数据,如:MRI、CT血管造影和其他影像。通过解剖标志可手动对准多达3种多模式的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