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由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以下简称计划署)发起的比赛已历时近三年。2012年,受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启发,计划署发现像核事故这样的灾难现场,假如能依靠先进的机器人穿越废墟,关闭泄漏的阀门,就能及时避免更大的损失。于是,他们启动这样一项比赛,要求参赛机构设计制造出新一代机器人,让它们能够进入人类无法到达的危险现场或极端环境,成为人类救灾和重建工作的最佳帮手。 计划署机器人比赛项目负责人吉尔·普拉特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提起人形机器人,许多人或许首先想到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但通过这次比赛,观众可以亲眼见证机器人如何在未来的自然或人为灾难中扮演“第一反应人”的角色。他说:“我们力求将比赛设计得如同真实的灾难现场,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真正面对各种复杂的救灾环境,考验它们的硬件和软件能力。” 据悉,最初共有137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或研究机构参与竞赛,但经过2013年6月和12月的两次筛选后,最终晋级此次决赛的队伍分别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和中国香港,其中美国参赛队伍数量超过一半,包括了防务工业巨头洛克希德·马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等响当当的名字。参赛队伍中有七支是使用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设计的“大力神”人形机器人,其余队伍则带来自己研发的机器人。 决赛中每支队伍各有两次比赛机会,其机器人需要在一个小时内通过开车、下车、开门、打开阀门、钻墙洞、穿过障碍路面、爬楼梯等七个项目,外加一个考验应变技能的“神秘项目”,满分共计八分。 比赛过程中,机器人状况频发,有的还没从起点出发就突然倒地,有的在下车时出现“卡壳”,甚至有的在比赛进行到最后一项时却因超时而被迫终止。不过,来自韩国高级科学技术学院、美国佛罗里达人机认知研究院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代表队仍以满分的出色表现,摘得前三名。韩国高级科学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吴俊浩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这不是一次比赛,而是一次很好的交流,这能够让机器人研发更快迈向新的阶段。” 来自香港大学的机器人代表队是中国唯一一支参赛队伍,他们的人形机器人“悟空”也获得了不少认可。香港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田之楠告诉本报记者,对于队伍中的许多学生而言,能够参与世界级的比赛“就是一种成功”。他说,目前与美日韩等技术先行者相比,中国在机器人研发领域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救灾机器人只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缩影。曾隶属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RI国际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约瑟夫·艾克里告诉本报记者,近年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传感技术和精确定位能力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机器人技术市场化速度慢,或许还需要十年时间才会真正看到救灾机器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