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导读:默克,这家最近几年跻身世界五百强的德国企业意欲转型,加码大力投入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在中国,这个由IMS预计,会在未来生物类似药市场增长远超整个医药市场的平均水平的国家。 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化工企业,默克已有近350年的历史,但在最近几年,这家跻身世界500强的德国企业尝试改变自己的身份定位,它对生命科学业务不断加码,并希望重新定位为一家“科技公司”。 “于我们而言,2018年前有两大市场目标,第一是提高成本效率,这个现在已经完成,另一个就是在建立业务上,中国业务的目标是能够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有足够的资源来解决科研、应用和工艺方面所有的需求。” 默克执行董事会成员兼生命科学首席执行官吴博达(Udit Batra)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球增速最快市场将如何布局 2015年11月,默克以170亿美元的代价完成了对生命科学技术公司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Aldrich)的兼并收购,这场默克集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促成了默克整个生命科学业务部门的成立,如今,该部门的业务总量已占集团业务总量的38%,成为该集团增长最强劲的业务之一。 吴博达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目前默克尚未有继续推进相关领域大规模并购的计划,仍将聚焦在前期并购的消化整合,但在战略上会非常关注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不仅在业务总量上排名前五,平均增速也远超其他市场的水平。 “我们现在先要减债,因为这个并购使得我们债务增加,所以我们会先等待一段时间,才做大动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停止寻找优质标的,现在消费者电子化、电商都是大趋势,此外,包括食品安全检测在内的检测业务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取得成果。”吴博达表示。 可以看到的是,意欲转型的默克正频繁加码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在去年10月,默克宣布斥资8000万欧元兴建默克南通生命科学中心;在今年年初,再次宣布将拓展其在北美、中国、和欧洲的生物工艺开发业务,该拓展计划包括新开设两个全新的生物工艺开发中心,其中一个就在上海。 默克加码中国生命科学业务逻辑不难理解:根据最新公布的财报数据,2016年,默克医药健康业务领域的净销售额在2016年增长了4.6%,但生命科学业务领域净销售额的增长却骤增至68.6%,达到57亿欧元,成为默克集团增长最强劲的部门,而中国又是该业务领域增长最快的区域。 吴博达透露,未来默克生命科学的在华业务将在两大领域加大投入,其一是目前已经竞争激烈的应用解决方案领域,另一个在生物类似药领域,“我们会投资本地化的生产、流程、研发,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看到中国的需求非常强劲。”吴博达表示。 生物科学上游产业链跑马圈地加速 但不仅仅是默克,包括GE、赛默飞、赛多利斯在内的众多厂家也都在这一生命科学的上游领域加速跑马圈地,因为随着新旧技术的调整升级,生物细胞培养的一次性技术因在制药过程中能显著降低清洗、消毒、验证的成本,避免产生交叉污染等优点大有淘汰过去不锈钢细胞培养技术的趋势,而现有市场占有情况也将决定其后一次性耗材的市场争夺。 此前,药明生物高级副总裁周伟昌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一次性反应器的供应权目前仍掌握在上游生产者手中,“如果供应商突然不把反应器卖给你,就没有办法做生产了。所以我们往往与他们进行的都是长期合作,以保证一次性产品供应的连续性。” 战略布局的重新设定往往带来人员的重新调整:在今年年初,GE中国研发中心就对外承认了一项大规模的研发人员调整事物,包括水处理、化学材料在内的传统业务研发人员被被裁员、调整,而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兴业务获得了更多的人员支持。 而吴博达透露,这样的调整也将反应在默克身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需求和战略变化一定会涉及人员的调整,哪里有需求我们就会训练哪个领域的员工,相反的,如果需求减少了,也就会有相应的裁员动作。”他表示,“不过,在中国我们的需求对于任何一个业务都在上涨,无论是研究还是在生产工艺解决方案,我们都是看涨的。”吴博达说,据他透露,人才开发将会成为今年默克生命科学中国区域的“重头戏”,这其中就包括在海外专家引进以外,中国本土人才的培训,特别是在技术含量高以及法规要求比较高的领域。 “在中国的“十三五”计划当中,政府承诺要从全球前列的大学当中招聘名专家,所以我们也会关注这一点,招聘对应的人。”吴博达表示。 根据IMS此前的统计数据, 2015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不含医疗器械)超过了一万亿美元,在这其中,生物药市场占据了约20%的份额。但在中国,目前生物药市场规模只占全国医药总规模的4%,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IMS预计,在未来中国生物类似药市场增长会远远超过整个医药市场的平均水平,目前每年的平均增长达到了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