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导读:“地球已经满足不了我了,我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人类对于太空的热爱仿佛与生俱来,登月的梦想古已有之。虽然,谈登月、去火星,像是痴人说梦。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移民外星球的曙光。 每一个领域都有这样一些企业,他们并非领军角色,然而却执着于某一分支而拥有强大而独特的实力。就3D打印界而言,MIS就是这样的存在。太空3D打印之路上,MIS一往无前,如今已将“空间制造”的名称变成了公司的实际业务,受到业界高度认可,并且离“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的目标越来越近。 每一个领域都有这样一些企业,他们并不是这一领域的领军角色或大咖巨鳄,但却因执着于某一方面而拥有强大而独特的实力,在细分领域内独树一帜,不容忽视。 就3D打印界而言,美国的Made in Space(MIS)就是这样的存在。不同于3D Systems、Stratasys等涉足行业各个层面的巨头,MIS专注于仰望星空。正是因其专注,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年轻公司如今已拥有了十分光辉的履历。 MIS最初由四名大学生在研究生课程上成立。自诞生时起,MIS便拥有了一个独特而艰巨的使命——让人类成为一个多行星物种。这意味着,MIS将聚焦太空探索领域。此后,MIS很快明确了自己借以实现目标的技术基础,即3D打印。2011年春,MIS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Moffett Field 的NASA Ames研究中心创建了3D打印实验室。 选择3D打印作为主攻方向展现了公司创始成员的非凡预见性。近几年的太空探索实践表明,3D打印是一项非常适合太空作业的技术,其强大的塑形能力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性对于资源匮乏、补充物资成本高昂的太空活动而言十分可贵。确立了鲜明的定位,又加上最初几年的技术试验与经验积累,MIS很快便成为太空3D打印界的一颗耀眼新星。 2013年,MIS成功实现了在零重力状态下3D打印出工具。此后,MIS与全球最大的链接索引数据库Majestic展开跨界合作,在国际空间站用3D打印将地球上的互联网世界打印了出来,实现了虚拟网络的形象化,同时也是对自己太空3D打印能力的牛刀小试。 2016年,MIS迈出了其走向太空的重要一步,由MIS开发的“增材制造工厂”被发射进入太空,成为国际空间站的永久固定装置。“增材制造工厂”出产了大量复杂零件、工具和设备供国际空间站使用。直到今年6月,NASA还在借助这个神奇的“工厂”制作辐射防护屏。此外,MIS的太空3D打印项目Archinaut也引发了NASA以及其他多家机构的强烈兴趣。该项目通过3D打印来进行太空中的建设和维护。该系统有能力在太空中增材制造卫星的反射器、天线等元件,而不必通过陆地将大量的零部件送上太空,这对空间探索的意义无疑是划时代的。 MIS独特而实用的业务也吸引了同领域的另外一些初创公司。美国初创公司Axiom Space宣布正在建造世界第一个私人融资的商业空间站“AICSS”,年初Axiom Space 便与Made In Space 达成了合作关系,希望借助后者的太空 3D 打印设备直接在太空中进行生产,从而降低建造成本。总之,MIS的太空3D打印项目同时得到了与私企的青睐,在这条独特的前行道路上,MIS鲜少卷入恶性竞争,而是沿途结交了越来越做的合作伙伴。 太空3D打印之路上,MIS一往无前,如今已将“空间制造”的名称变成了公司的实际业务,受到业界高度认可,并且离“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的目标越来越近。仰望星空的MIS或许不会在地球上的3D打印产业里掀起狂澜巨浪,但却在遥远的深空里创造着愈加明朗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