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38688888

农业未来:智能装备代替人力

   日期:2018-08-21     来源:百度    浏览:186    评论:0    
核心提示:  3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率先与江苏省宜兴市政府联合创建农业物联网中国农业大学宜兴实验站,进军农业物联网领域。而今,该试验站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运用上成效显著。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的带头人,李道亮有着众多
  3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率先与江苏省宜兴市政府联合创建农业物联网中国农业大学宜兴实验站,进军农业物联网领域。而今,该试验站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运用上成效显著。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的带头人,李道亮有着众多令人称道的头衔。近日,他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谈及了他的心得以及未来农业发展。  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农业生产主要是靠设备和装备,不能靠人力。  《中国科学报》:农业物联网的概念是什么?  李道亮:物联网有三个核心思想,第一是物的概念,即赋物体以身份、赋物体以思想、赋物体以通信手段。第二是网的思想,比过去说的互联网范围更宽,泛指互联网、通信网、传感网等各种通信网络。第三是最重点的,也就是智慧的思想,那就是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最低的能耗和环境破坏。农业物联网则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集成技术,单项技术很早就有,不管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还是信息处理和智能装备技术都是传统技术,只是这三种技术以往是分开的、独立的,没有实现系统的集成,尤其是大范围的系统集成。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谁来养猪、谁来养鸡、谁来种地,这是中国未来农业面临的本质问题。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农业生产主要是靠设备和装备,不能靠人力。喂几次?喂多少?喂什么?过去都是凭经验,将来要靠智能化设备实现,只要装备工作正常,猪就养得很好。赋设备与装备以思想和通信手段,物物相连,这就是物联网的思想。  比如,现在在荷兰和比利时,两个人养15万只鸡,一天下14万只鸡蛋,靠人力是不行的。机器干活、人控制机器,这是未来的趋势。现在中国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低,种植和养殖还要靠人力。国外基本靠机器,所以一个人可以种几千亩,甚至几万亩地,1个人可养10000头猪,一个人可养5000吨鱼,这就是物联网与智能装备的魅力。  上世纪70年代末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劳动生产力,现在又成了阻碍劳动力的因素。如果体制不改变,必然会限制现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国家是否在引导农业朝这个方向发展?  李道亮:我觉得农业物联网的理念非常好,只是很难在短期内实现。  智能装备代替人力劳作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我国发达地区目前已显现出这种趋势。  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从10%的孩子不从事农业生产到10%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变化十分明显,农村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趋势非常显著。  再过30年,还有多少人种地、种菜、养猪、养鸡、养鱼?大量劳动力将不从事农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美国现在靠2%~3%的农业劳动力养活97%~98%的非农业人口,还有30%~40%左右的农产品出口,这就是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农业的基本国情,他们的农业就是咱们所说的现代农业。  未来30年应该是从传统的靠人力劳动转向靠装备工作转变的30年。国家鼓励土地流转和集中化经营、农业机械化、农村合作社,我觉得是非常符合实际的。上世纪70年代末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劳动生产力,现在又成了阻碍劳动力的因素。如果体制不改变,必然会限制现代农业的发展。一个人一亩三分地,没法实现现代农业。  将物联网技术与装备技术、农艺技术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中国科学报》:有观点认为,现在农业物联网硬件方面已经很成熟,主要研发方向在软件领域,您认为呢?  李道亮:恰恰相反,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软件与国外应用没有很大的差距,但硬件上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规模养殖和种植装备,尤其是传感器。过去用传感器、控制器、智能装备的农业企业少,农户基本没有需求,因此市场需求量很少,主要用于科学实验,在稳定性、工艺、外观、性能上都比国外生产线出来的产品差一些。但同时我们发现国外传感器是按照国外的环境制造的,产品的成本、适宜性以及后期的运营与维护都存在很多问题。  我们国家现在比较薄弱的是装备产业,包括农机。物联网属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有寄生性,必须与装备技术相融合。信息技术相当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离了肌肉、骨骼是无法运行的。所以我在很多场合呼吁,现在应该加速发展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将物联网技术与装备技术、农艺技术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对企业来讲,优质的产品是生存的前提。  《中国科学报》:如何推进农业物联网的产业化?企业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李道亮:我一直呼吁在大装备制造、精密仪器、IT企业进军农业物联网领域,如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和平台软件的研发。起初我们学校也做了很多传感器,我们自己试验示范应用,但学校毕竟没有生产线,工艺和技工都是问题。  所以今年我们开始同一家做工业传感器的上市公司——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合作,把技术转让给他们。明、后年我们研发的传感器应该会有大的改进。大企业有完整的测试标准和流水线,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比作坊里做出来的好得多,成本也能降下来。  作为大学的教师,我非常注重产业化。一项技术、一个产品,若没有产业化,就产生不了效益,国家科研经费白投了,自己心里也不踏实。但是大学的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基本定位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自己搞产业化,只能与企业合作。因为对企业来讲,优质的产品是生存的前提,他们最关心产品和产业化。就像烧水,假设一个成熟的产品是100摄氏度的水,大学也就能烧60到70摄氏度,剩下的30摄氏~40摄氏度交给企业。  物联网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科学报》:国内农业物联网目前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李道亮:第一,产品在性能上不够完善和成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产品。现在大部分还是高校、研究所做出来的,因为前期的投入较多,而公司要马上能产生效益的产品才会去做,这个矛盾导致中小企业推进物联网进度比较慢。  第二,农业物联网的需求主要来自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对物联网的需求偏弱。总体来说,养殖业的需求胜过种植业,物流和质量安全追溯的需求稍多一些。  第三,国家还没有出台支持农业物联网的具体政策。其他行业里类似的补贴,比如粮油补贴、农机补贴等,都有明确的支持政策,而物联网产品还没有。所以应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补贴制度。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加入我们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沪ICP备1904244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