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界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是中国经济实力特别是“中国制造”实力的提升给全球带来的冲击。国际货币基金会于7月25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占到1/4左右,中国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国际上的一些最具影响力的媒体更是不惜篇幅地指出,中国正以超过预期的速度,极有可能在2007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而把“中国制造”带给全球的冲击波更是描写得惊心动魄。中国以GDP为代表的硬指标实力在全球地位的大幅提升是不争的事实,但以创新和品牌为代表的软件较之差距甚远,想想“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今天在全球所代表的内涵就可想而知了,品牌建设特别是制造业的品牌建设无疑是中国经济的短板。电气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全球最大市场的中国自主电气品牌面临着更严重的困境,中国本土电气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就是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很弱,绝大多数的高端市场为国际知名品牌占据。资深策划人薛华自21世纪初开始就专注于电气品牌的研究,并用实际的行动为提升中国电气品牌做出不懈的努力,记者近日采访了薛华先生。 制造品牌高度 《电气时代》:中国经济规模在全球已经上升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而中国自主品牌的高度令人失望。请介绍品牌的作用和中国品牌的现状和提升之路。 薛 华:品牌是一个公司在用户脑海中所有印象的总和,代表了相关的一切,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可以在未来为企业带来收入,《商业周刊》联合Interbrand Corp发布的一年一度的“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的依据就是品牌在过去一年内带来的收益。 好的品牌的形成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努力,而其一旦形成就能给用户和企业自身带来持续长久的收益。“德国制造”这一品牌确保了德国在全球制造业领域持续的竞争力,全球用户对她趋之若鹜。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就说过:“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今天我国大力倡导的自主创新的成功标志就是一批自主世界级品牌的出现。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曾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品牌意味着实力,意味着利益,意味着竞争力,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之争。在当今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凭借品牌和技术优势,占据产业链高端,分享了主要利益。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缺少自主品牌,在国际交换中流失大量利润。我国要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必须把做大做强自主品牌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中国品牌建设的现状和努力的方向可从商务部年初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06)》中得到全面的体现。作为中国政府部门首次就中国品牌发展发布的年度报告,该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品牌经济启蒙阶段和品牌经济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品牌经济的提升阶段。但中国品牌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程度很不相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品牌知名度不高,二是品牌资产价值有待提升,三是品牌国际化进程缓慢,四是品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五是缺乏先进的品牌理念,六是缺乏品牌经营长远战略,七是品牌经营策略有待完善,八是品牌资产运作不够成熟,九是缺乏品牌危机的管理经验。今后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加快中国的品牌建设。从宏观层面,要努力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品牌发展支持体系,包括建立健全品牌保护和推广制度,制定品牌培育和宣传政策,开展品牌评比认定,发挥中介组织作用等。从企业层面,要从注重产品的客观质量转变到注重产品的感知质量和品牌体验,要从注重短期利益转变到注重长远利益,要从注重广告转变到超越广告,要从注重竞争转变到注重合作,要从注重本土化转变到注重国际化,要从一次性创新转变到持续创新。 《电气时代》:最近,全球两大顶级商业品牌媒体《财富》和《商业周刊》相继发布了新一届“全球500强”和“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请结合这两大排行榜谈谈全球和中国的品牌建设。 薛 华:美国的《财富》和《商业周刊》是两大全球最出色的媒体品牌,其推出的“全球500强”(按销售收入排名)和“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按品牌价值排名)也是世界经济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两个企业排行榜,能否进入或在榜上的位置本身就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能给用户和企业自身带来效益的多少。 《财富》发布的2007年全球500强排行榜显示,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分别有162、67、38、37、33家企业进入。中国共有30家企业上榜,位居世界第六,比2006年增加了7家,成为新上榜企业最多的国家。中国上榜的30家企业中,有22家来自中国内地,2家来自中国香港,6家来自中国台湾。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以超过1 000亿美元的收入挺进前30强,中石油还以130多亿美元的利润高居利润榜第17位。令人振奋的是宝钢集团、中国一汽等几家来自中国大陆的国有制造企业上榜,但与“中国制造”的地位还有很大的差距。遗憾的是,联想控股2006年销售收入为146亿美元,以2亿美元的差距无缘50